民族認同

老台灣人 vs 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

本研究主要探討老台灣人和新台灣人,在台灣人認同構內涵上的世代差異。具體而言,我們嘗試在省籍、歷史記憶、台灣共同體意識、及國家未來想像等認同的構成元素中,尋找不同世代之間的系統性差異。藉由分析 2013 年「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六期四次:國家認同組」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年輕世代民眾相對更傾向以台灣人來稱呼自己。此外,在「省籍背景」、「二二八事件重要性」、「台灣主體意識」和「統獨態度」上,年長世代和年輕世代民眾認同的構成基礎確實呈現差異。在 40 歲以上年長世代的民眾身上,影響其台灣人認同的因素主要偏重省籍、二二八歷史記憶,和支持台灣獨立。然而,對於年輕民眾而言,其台灣人認同中,省籍、歷史悲情和台灣獨立等元素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成員上以台灣住民為基礎,在情感上以台灣成就為榮,在政治上以台澎金馬為疆界的認同基礎。相較於過去的研究,本文最主要的貢獻與進展,在於用比較「世代差異」的分析策略,有系統地簡化了台灣人認同概念意涵的多樣性。在調查訪問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本文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民主化前後的世代為切點,來區分受訪者回答台灣人認同背後的不同意涵。

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過去幾次對台灣民眾的訪問調查研究發現: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在過去十年間,歷經大幅度的變動:中國民族認同的穩定衰退、無特定認同的「現實主義」者持續成長、以及台灣民族認同的勃興和歸於穩定。本文以一個追蹤訪問調查(1998/8—2000/12)的資料為基礎,除了指出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非常不穩定之外,同時也以實證資料評估「族群文化認同」和「物質利益考量」這兩個因素,對台灣民族認同態度之變動的影響。理性的「物質利益考慮」和「感情的歸屬」,是解釋認同本質的兩個對立理論。對「台灣人」和「台灣文化歷史」的宣揚,是興起中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基礎之一。可是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同時也面對一個非常不利的局勢:中國軍事強權的威脅和中國經濟市場的吸引力。「中國因素」和「台灣文化族群認同」這兩個方向相反的力量,對台灣民族主義者有何影響?在台灣民眾的認同中,麵包和愛情各發揮何種影響力?這是本文的主要問題意識。研究的初步發現是:就我們所研究的時間點而言,感情性認同吸引力似乎大於物質利益的拉力。

訂閱 RSS - 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