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

不連續的光譜:統獨立場測量效度的再檢視

自 1990 年以來,台灣民眾的統獨立場一直是研究台灣民眾選舉與投票行為的重要解釋變數。雖然多數學者已意識到統獨立場不全然等同於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但它們之間(不)重疊的程度尚未得到足夠的檢視與討論,不少報導與評論仍習慣將統獨立場解讀為國家認同。統獨光譜的測量題預設了統與獨的二元對立性及測量選項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將光譜的中段稱作「維持現狀」。本文使用質性與量化的途徑,嘗試探索統獨立場測量的效度:質性方法從概念的重疊性著手,分析2011 年一場焦點團體座談中不同政黨傾向受訪者在論述國號認同時,帶入統獨立場、民族認同與政黨認同的程度。量化途徑使用2020 年所收集的全國性電訪調查資料(N=1,190),以多重對應分析方法解析這些測量題之間的潛在關聯以及統獨測量題選項之間的連續性。使用這兩個途徑的觀察結果都指向:統獨立場並未充份對應國家、民族與政黨認同,且其選項之間無明確的內在連結。這個「不連續光譜」的發現延續了學界過往對此議題的反思,並進一步提供國家認同研究者更多想像。

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

本文以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三年間五筆問卷調查所收集的實證資料,一方面從民衆關於「統獨」議題的立場,來討論台灣社會逐漸浮現的國家認同分歧;另 一方面分析決定個人國家認同分歧的影響因素;最後,説明國家認同與黨派的投票行爲的因果關係。分析的結果顯示:首先,台灣社會的國家認同分歧已經逐漸浮現,相對於「中國認同」的人數遞減,「台灣認同」的人口比率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其次,就個人背景與人口學的變項而言,民衆的國家認同主要取決於省籍的差異與教育程度;第三,選民的國家認同乃是決定民衆政黨認同的最主要因素,然後是民衆的省籍背景;最後,國家認同與政黨認同這兩個心理變項,對決定選民的黨派投票抉擇而言,具有跨越不同時間與選舉的一致性顯著影響效果。本文的結論指出:台灣社會「統獨」議論的背後乃是潛在的國家認同分歧,同時這種國家認同的分歧也是選民形成不同政黨認同的主要成因;此外,選民在選舉時的黨派投票抉擇,不僅只是政 黨的選擇而已,更牽涉到國家耒來政治目標的取捨。

本文也説明爲什麼台灣的選舉一 直都不是功能性的,而是涉及到政治結構與國家認同的問題。

訂閱 RSS - 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