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5 筆,總共 5 筆

第 7 卷・第 2 期
發行於 十二月, 2003

  本研究運用1992年到2001年四次立法委員選舉的調查研究資料,檢視台灣地區民眾政治信任感的持續與變遷,以及民眾對執政黨的表現和整體經濟評價與其政治信任感間的關聯性。此外,我們也分析民眾的政治信任感與其對台灣民主政治運作的評價或是展望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1992年到1998年之間,民眾的政治信任感出現了顯著下降的趨勢。不過,在政權輪替之後,則出現回升的現象。此外,對執政黨表現的評價以及對總體經濟的評估,都與民眾的政治信任感顯著相關。當民眾認為執政黨過去一年表現較差以及認為過去一年整體社會經濟變壞時,其政治信任感就出現顯著偏低的情況。

此外,民眾的政治信任感也與其對民主政治的評價或是展望有重要的關聯。政治信任感愈高的民眾,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實施的展望或是對民主政治的評價愈樂觀。

從本研究的發現可以瞭解,研究台灣民眾政治行為時,政治信任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數。它不但是政府施政表現良否的溫度計,更對於我國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有重要的指標性作用。

陳陸輝

「分立政府」不僅是越來越常發生的政治現象,也是近十年來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在同時舉行的選舉中是否產生分立政府,取決於有多少選民分裂投票。因此,如何解釋分裂投票的發生就影響如何解讀分立政府的形成。如果分裂投票是一個「手段」,則分立政府就是選民有意促成的結果;如果分裂投票只是個「現象」,則分立政府就只是選民在不同選舉中偏好不同政黨的結果。

從「空間理論」的觀點來看,若政黨在同時舉行的兩項選舉中只有一個政策位置,則真誠投票與策略性投票僅能解釋部分的分裂投票。但當政黨應該有,而且事實上也有,兩個政策時,空間理論就能簡明地解釋分裂投票與分立政府的關係。分裂投票只是選民在不同的選舉中,分別選擇政策位置最接近政黨的現象;而分立政府也就只是在不同選舉中,位置最接近大多數選民的政黨有所不同而產生的結果。分裂投票只是個現象而非手段,也就不需要賦予分立政府太多諸如選民要讓政黨彼此制衡或追求中庸政策等的意涵。

劉從葦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相對影響力。本研究以第四屆立法院為研究焦點,研究時間點自一九九九年二月至二○○二年一月底止,前半期(自一九九九年二月至二○○○年五月),是由國民黨掌握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的一致政府,而後半期(自二○○○年五月至二○○二年一月),是由民進黨掌行政機關,國民黨掌立法機關的分立政府。本研究以第四屆立法院的所有法律提案為分析對象,觀察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在提案上的相對影響力。研究結果顯示:第一,行政院在立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有所不同,在一致政府時期,行政院的提案比立法委員的提案被通過的比例較高,且通過所需要的時間也較短;至於在分立政府時期,行政院的提案被通過的比例大幅降低,且通過所需要的時間也較立委提案所需的時間為長。此顯示當掌握行政院的政黨無法掌握立法院的多數席次時,在法案的推動上較為困難。其次,本研究亦發現國民黨與民進黨在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時期的朝野角色互換,導致其立委有不同的立法表現。在一致政府時期,民進黨立委在立法上較為積極,但是在分立政府時期,由於獲得行政權的舞台,因此在提案上並未如過去般積極。反之,在國民黨立委方面,在分立政府時期,由於失去行政權的舞台,因此在立法提案上較過去為積極。

盛杏湲

近來政治學界有關全球化對於民族國家衝擊的討論已越來越多。但是,對於全球化與民主之間的關係如何,卻並不多見。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針對這個缺漏加以補足。本文首先將民主區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自由主義式民主、社會民主與審議式民主。但無論是何種型式,近代民主的發展都是植基於領土範圍確定的民族國家之上。全球化對於民主政治的衝擊因而是透過對於民族國家的衝擊作為介面而展開的。本文認為,日益升高的全球化將強化自由主義式民主,但卻弱化社會民主進一步擴張的可能性,雖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升高,就業與生活的不穩定性程度持續升高,因而對於社會民主將產生不利的影響,而這又將進一步深化社會中的不平等。本文進一步指出,在世界政府尚未成型之前,跨國性的民主只可能出現在所謂的全球公民社會,這個新浮現的領域使得跨國民主出現在審議式民主的層面,它對於許多跨國性的政策議題在問題提出與議題設定上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將為跨國政府的形成提供條件。

呂建德

  民國八十九年總統大選結果,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完成了台灣首次的政黨輪替,然而在立法部門,國民黨立委仍掌握立法院的過半數,因此形成了總統與立法院的多數黨不屬於同一政黨的分立性政府型態。由於民進黨政府無法掌握立法院的多數,一個沒有獲得國會多數支持的政府,是否在預算的審查與法案的推動在立法院會遭遇困難?

為了瞭解行政與立法之間的互動是否因為政府無法掌握國會的多數而有所差異,本文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來觀察,第一階段為國民黨執政且擁有國會多數支持的多數政府時期,第二階段為民進黨執政,但是國會多數為國民黨所掌握的少數政府時期,第三階段為民進黨執政,國會並沒有任何一黨掌握過半席次,民進黨雖然在立法上常與台聯結盟,但是仍然無法掌握國會的多數。本文觀察的焦點則放在立法院對於預算的審查與法案的審查。本研究發現從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出的總預算的刪減比例,並未顯示少數政府與多數政府的差異,然而若是從預算主決議的數量與內容,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少數政府的預算在立法院所遭遇的困難,即使在第三階段民進黨的席次增加,畢竟未掌握國會多數,其困難並未因席次增加而減少。

接著,本研究更進一步觀察行政院提案在立法院審查的狀態,與其他單位的提案相比,少數政府時期,行政院提案的通過率較低且所須天數較長。另外,我們也發現少數政府時期,無論在第二或第三階段,院會記名表決的通過率只有三成多,與多數政府時期的九成八有相當大的差異。也由於記名表決之成功率過低,使得民進黨政府越來越怯於採取表決的方式。最後,我們也發現政黨對立因政黨輪替之後少數政府執政而越來越嚴重,此種情況在第三階段泛藍與泛綠雙方席次越接近時,而越形嚴重。政黨對立的情況,可以從政黨對決的表決比例增加、政黨對決的類型越來越傾向藍綠對抗、以及政黨團結分數越來越高等指標看出端倪。

從目前初步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少數政府在立法院確實面臨了在野黨不少的挑戰,但是因為觀察的時間仍舊很短,我們不知道這是因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所造成的朝野雙方的不適應,還是因為執政黨無法掌握國會多數所造成的。要得到真正的結論,需要更長時間之觀察。

黃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