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派系

以濁水縣為例解析台灣2005年三合一選舉的聯合動員效應

如何解釋選民在地方選舉的投票行為?不同層級的地方選舉之間是否有聯合競選?這兩個問題在過去由不同的分析途徑所處理,前者是應用調查資料而進行的選舉行為研究,後者則是根據訪問、觀察、歷史分析等質化方法。此次三合一選舉中的課題之一是選民行為是否因為同時舉行三種層級的選舉而受到影響,因此本研究試圖結合問卷調查資料以及地方派系人士的田野訪談,一方面分析濁水縣選民的投票行為,另一方面釐清地方派系的動員方式。根據TEDS 2005M資料,我們發現選民的縣長投票選擇受到政黨認同及縣議員投票選擇的影響;而根據田野訪談,得知縣長、鄉鎮長、縣議員之間的合作程度並不明顯,間接否定不同層級選舉之間相互影響的假設。之所以選定濁水縣是因為兩個政黨的競爭程度相當接近,而且田野資料豐富。本文同時呈現量化與質化研究的視野,開拓地方選舉研究此一重要領域。

台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

關於臺灣地方派系研究有兩大重要面向:一是地方派系和國民黨之間的經濟、政治資源交換關係;另一則是地方派系在民主化之後和政黨結盟關係,由一黨化轉變為多黨化。本研究將探討一個過去地方政治研究較為疏忽的面向:司法。司法對於國民黨的侍從主義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控制地方派系的工具;另一則是保護侍從主義菁英所引起的貪污腐敗。在民主化之後,台灣的侍從主義發生激烈變化。本論文將探討司法在侍從體系崩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將首先探討台灣司法獨立改革的歷史過程,此部分將分為法院體系和檢察體系,案件分配(事務分配)和人事升遷問題將是討論的重點。司法獨立對於國民黨的侍從體系帶來三個政治效應:國民黨無法用司法來作為處罰地方派系的工具、國民黨無法用司法來保護地方派系的貪污和買票、地方政治人物被起訴和判刑造成國民黨地方菁英的中斷。

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

在台灣的戰後政治發展史中,國民黨是一外來政權,其過去和台灣社會没有任何關連。由台灣地方政治菁英所組成的地方派系,在國民黨的統治政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匿民黨給予這些地方派系各種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及特權。而地方派系則在各項選舉中替國民黨動員選票,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在選舉中,地方派系最常用的選舉 動員手段,就是買票。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是要瞭解國民黨候選人的買票機器如何建立與運作。資料來源來自筆者兩個月的參與觀察,以及對國民黨候選人不同層級的輔選幹部所做的深度訪談。本文指出,各鄉鎮的地方政治勢力影響著選舉動員與 買票作業組織的安排。在大部份鄉鎮,受限於敵對地方派系的因素,大多有兩個動員系統。而在没有地方派系的鄉,則面臨如何動員龐大樁腳組織的難題。在少數鄉鎮,國民黨由於無法動員到地方派系或動員系統的支持,而被迫由鄉黨部負貴椿腳動員和買票作業。同時,即使在大規模的買票過程中,買票仍是一猜心安排的計畫。而社會關係的動員,不僅確保了買票過程中的安全性及隱密性,同 時更重要的,達到動員選民的目的。本論文同時發現,買票的比例高達 67%, 遠超出由問卷硏究所得到的 25-30%的買票比例。

Subscribe to RSS - 地方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