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性自由化」雖是近來揭櫫之政策概念,但是「歐體/歐盟」與「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EFTA)之間貿易自由化的競爭卻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便已存在。過去研究大多聚焦於歐體/歐盟與美國間的「競爭性自由化」現象,卻鮮少探究歐體/歐盟貿易自由化對 EFTA 所造成的競爭壓力,進而促使 EFTA 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本文旨在彌補既有文獻的缺憾,初步探索歐體/歐盟與 EFTA 之間貿易自由化的競爭。本文運用 EFTA 與第三國長期貿易量的客觀資料,以及 1960 年至 2002 年EFTA 部長理事會記錄之主觀資料,並建構統計模型,試圖說明歐體/歐盟貿易自由化與 EFTA 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共變相關性。從客觀貿易量資料來看,本文發現 EFTA 會員國內部彼此貿易占其總貿易量比例越小,或 EFTA 與歐體/歐盟貿易占 EFTA...
進階搜尋
Following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DPP seems to stand at a crossroads. Facing intensifying interac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a majority of voters who want to see stable cross-strait relations, its history and identity as Taiwan’s oldest independence party seems to have become a burden for electoral success. Arguably, most Taiwanese can now at least live with the ‘1992...
為確保對個人人格尊嚴的了解與尊重,同時藉由消除種族壁壘,建立起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國際社會,聯合國先於 1963 年發表了《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並於 1965 年正式通過《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香港在 1997 年回歸中國之前,其前宗主國英國為聯合國之成員,所以香港自然成為英國所簽署諸多國際公約中的當然成員;回歸中國之後,香港《基本法》中明文規定,原先適用於香港的國際協議仍繼續有效。由於《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為其中之一,因此香港政府理應具有制定相關反歧視條約的國際責任。然而,港府卻遲未採取任何立法行動,直到2006年才正式向香港立法會提交《種族歧視條例》草案。
本文以當時種族歧視條例的立法背景以及法案審查資料以及相關的文件為主,檢視並分析包括香港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與相關社會團體在委員會審查中的發言內容,並輔以深度訪談之資料,...
本研究從環境正義觀點檢視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探究水資源利益與環境風險分配的不公平、缺乏差異肯認與居民被排除在決策程序之間的交織影響。個案呈現不同專業社群之間多元的知識宣稱、在地知識與專家知識之間的衝突。官方將越域引水工程框架為南部區域供水與經濟發展議題,地方團體則質疑工程所牽涉龐大的土石利益、專家在水資源開發思維之侷限性,以及地方原住民不成比例地承擔環境風險。引水工程同時凸顯缺乏對「人」與「地方」適切肯認的問題。原住民部落所具特殊象徵意義與無形的文化資產被排除在環評報告之外,且決策過程欠缺充分告知同意和實質參與。越域引水工程具有高度爭議性與不確定性,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具有難以預測性與不可回復性,無法僅仰賴專家與技術官僚,必須肯認文化與地方差異並納入常民知識於知識生產與決策過程。本文主張水資源政策規劃應即早擴大社會參與並納入公眾審議的精神,...
現階段以統獨立場六分類理解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好,大致上是以單一面向的方式,將統一與獨立分置於面向的兩端,直接詢問民眾的立場位置,此途徑雖然測量語句相當簡潔,但結果卻有相當高比例的民眾選擇「維持現狀」。對此,部分學者提出「條件語句」的測量途徑,在「中共武力犯台」及「兩岸政經落差」的條件設定下,探詢民眾的統獨立場。此法不但能有效拆解「維持現狀」者的真實偏好,也得以釐清民眾在統獨偏好上「理念」與「務實」的考量。但在測量執行與資料處理上則較為複雜,且現實條件的設定極可能隨不同時空環境而改變。對此,本文嘗試在「保持單一面向」又能「有效拆解維持現狀」的前提下,利用「正面追問」及「反面探詢」的方式,重新建構民眾的統獨立場。透過實際的經驗資料檢證,新統獨六分量表不但比原有量表更能有效拆解「維持現狀」者的統獨偏好,呈現出統獨偏好的強弱遞移性,在測量效度的檢測上亦有較佳的結果。在方法論上,...
透過分析 1996 年至 2008 年四次總統大選的面訪資料,本文檢視面訪中的回溯與前瞻經濟評估題組,是否適合用以推論經濟投票的存在。研究指出,回溯性與前瞻性社會經濟評估兩道題目,設定了一個詢問的時段,若在選後新政府上台後進行面訪,在概念上會產生效度的問題,特別是回溯性社會經濟評估,變成是對前後任政府施政的比較,問題較為嚴重。另外在實質的回答上,因為訪問時已經知道當選者是誰,選民的回答可能會受到政黨偏好或候選人偏好的影響,產生了內生的問題,產生因果方向的不確定性。與此相對,候選人經濟處理能力這一題,並不像回溯或前瞻社會經濟評估在題目上設定一個詢問的時段,所以不會出現回溯社會經濟評因為選後面訪,產生的效度問題。不過這個變項還是可能會內生的問題,在沒有更多資訊的情況下,文中建議至少要在模型中控制住政黨認同與候選人形象,這樣做可以控制這兩個變項對投票選擇與經濟評估的影響,...
Taiwan’s new MMM legislative electoral system first implemented in 2008 was a sharp departure from the half-century long SNTV system. This paper examines effects of knowledge of the new electoral system on citizens’ decisions to vote or not to vot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voting either assumes that voters are fully aware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and thus ignores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or at...
本文將指出司法政治是當代台灣政治的一個最新發展現象。但是,此波司法政治的興起,不同於一般法律學者強調,是來自大法官所推動的憲政改革(美國模式);相反的,筆者認為,此波司法政治的興起,主要是由基層地檢署的檢察官和地方法院法官所發起,主要是針對貪污腐敗、賄選的偵辦、選舉糾紛,以及政治人物將司法作為另一種政治對抗的武器。台灣的這一波司法政治的興起,主要在兩個條件下才有可能:第一、過去由基層檢察官和法官所發起司法獨立改革運動取得一定的進展。第二、台灣民主政治的缺陷,此包括了台灣的侍從主義體系以及選舉過程所帶來的缺失。
國際關係學中一個有名的爭論是發生在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之間,前者認為國家的行動是遵循「後果論的邏輯」,而後者則認為是遵循「適當性的邏輯」。近年來有些建構主義者嘗試引入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主張國家的行動還遵循第三種邏輯—即「尋求真理或論證的邏輯」,其具體的表現是所謂的「溝通行動」。這些建構主義者認為引入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可以加強建構主義對於改變發生的「微觀機制」—即解釋國家的偏好與利益如何在互動中發生改變—的說明,並主張這種改變有可能是因為「較佳論據」所造成的。本文的目標是要探討建構主義者如何將溝通行動理論與國際關係的研究加以結合,並從經驗上檢視溝通行動是否確實在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進而探討這個結合會面臨什麼質疑,最後對這個研究領域的成果與限制做出評估。透過這樣的回顧與評估,本文試圖說明:溝通行動理論與建構主義的結合雖然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綱領,但目前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
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儘管司法體系扮演的角色益形重要,然而社會大眾對其信賴程度似乎仍有待提升,受到政治因素影響法官獨立審判的質疑更是時有所聞。舉例來說,對於台灣選舉買票風氣的問題,民間普遍認定的賄選訴訟印象,譬如「法院是國民黨開的」、「一審重判,二審減半,三審不算」、「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當選過關,落選被關」等,這些調侃性謔語對於司法公信具有相當的損傷。鑑此,作者檢視「政黨」、「司法程序」、「關係背景」、「當選與否」等因素,為何讓社會大眾產生「司法審判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負面觀感,而且這些觀感是否成立?迥異於以往學術文獻著重實證量化分析,本文採取質性研究途徑,首先運用文獻分析,以備受社會關注的八件司法賄選審判為研究案例,蒐集賄選判決與新聞資料,探討法院審理令人產生受到政治因素影響的可能原因。其次,透過深度訪談,瞭解八位司法專業人士(包括律師、法官、法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