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Issue

顯示第 1 筆至第 4 筆,總共 4 筆

第 7 卷・第 1 期
發行於 六月, 2003

The trade-conflict model claims that two parties, designated the “actor” and the “target”, protect their gains from trade by enhancing cooperation and decreasing conflict. This paper extends the trade-conflict model to garner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trade and conflict interactions where third parties are involved.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supported by proofs are:(1) if the actor increases trade with a third-party who is a friend of the target, then the actor will reduce conflict towards the target; (2) if the actor increases trade with a third-party who is a rival of the target, then the actor will increase conflict towards the target. A 30-country sample from the Conflict and Peace Data Bank (COPDAB) is us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blocs, namely, a Western bloc, a Middle Eastern bloc, and an Eastern bloc, to represent the three parti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upports the hypotheses. A similar relationship is also discussed and tested for situations in which conflict increases or decreases between the actor and the third-party bloc. In addition,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Western bloc countri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worl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Yuan-Ching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環境效應」(contextual effect)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程度。迥異於以往國內學術文獻對於地理區域的分類方式(諸如:實際得票情形、行政區域、現代化程度,以及不同政府類型的地區等),本研究嘗試引介近年來美國政治學者探討種族議題所發展的「賦權理論」(empowerment theory),修正其概念以適用於台灣地區的特有環境,據此作為劃分地理區域的指標,並探討其對於 2001 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本研究採用「2001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民國九十年立法委員選舉全國大型民意調查研究」資料,藉由「雙變數交叉分析」與「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進行驗證。研究結果顯示,在考量政黨認同與其他變數的影響之下,「政治賦權」(political empowerment)環境效應與選民投票行為之間仍然存在著顯著關係,這印證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設:民進黨賦權效應較高的區域,選民愈趨向支持民進黨候選人;反之,民進黨父權效應較低的區域,選民則傾向支持國民黨與親民黨候選人。在結論中,本文摘述研究要點,比較「賦權理論」與「政治版圖」研究途徑的異同之處,並且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與建議。

吳重禮, 譚寅寅, 李世宏

考試院和台灣社會一向深信國家統一考試分發用人制度是公平的同義字,本文根據三個考選制度的政策目標,包括功績、組織需求和成本效能,深層分析公務人員考選制度的歷史發展成就和挑戰。評估分析顯示,獨立考選制度保障人力遴選公平性的說法,事實上並未如社會的認知一般,那麼的公平公開!特別是實質公平的不足。至於獨立考選在達成組織用人需求和成本效能兩個目標上的成就,更是值得討論。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實務觀點指出,有意義的考選要能兼顧本文所提出的三個政策目標,僅重視公平而過度輕忽遴選適合用人組織需要的人力,並不是最佳的制度選擇模式。本文認為,隨著台灣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全球化和知識社會對政府競爭力的挑戰日益加重,重防弊的政府考選制度之階段性成應該受到肯定,也應該繼續受到應有的重視之餘,獨立考選制度的正當性必須也要能夠更重視積極性目標,即能夠甄補政府經營變革需要的更多優秀專業人力,這才真正是國民的最大利益。因此,本文最後提出諸多與現行制度不一的變革構思,目的並非貶低考選功能的重要性和考試院的歷史地位,而是期許考選制度能有更積極的蛻變,真正成為所有用人機關仰首期盼的人力評量專業機構。

施能傑

當代國際關係理論之發展,隨著社會建構論的崛起,進入新的階段。研究者常常從國際關係理論之歷史演進順序角度切入,探討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以來,國際關係理論的大辯論。據此,社會建構論常被視為是國際關係理論近期發展中社會學觀點的輸入,與傳統(新)現實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做一區隔。其中,新自由主義通常由國際建制所代表的制度研究化身呈現,國際關係論者因此常常認定新制度論與社會建構論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從認識論與本體論的一致性來看,認為後者超越前者。這種分類或說法,從組織社會學新制度論角度來看,頗值得再三斟酌。

吳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