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民主國家在政治決策過程中,是否兼顧兩性代表平衡,是其政權合法性很重要的來源,並且也是外界評判是否為「良善治理」的一項重要標準。有鑑於女性過往在社會經濟乃至於政治層面的相對弱勢地位,許多國家也嘗試以不同的制度設計,保障女性在國會中的代表席次。在兩性平等的世界風潮下,印尼自 1998 年以降,在國會選舉法與政黨法歷經數次沿革,試圖提升該國女性國會與各級議會議員的比例。本文試圖從 1998 年至 2019 年的五屆大選結果,觀察印尼女性政治參與在國會選舉層面上的進展,並初步探討影響該國女性代表比例的主要制度性因素。不同於傳統認為開放性名單比例代表制會造成黨內競爭與不利弱勢女性候選人的理論,印尼在小選區規模與多黨均勢競爭的情況下,採取開放性名單模式,反而使得未列於名單前段的女性候選人,仍能有機會當選。
進階搜尋
The concept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radigms is full of theoretical default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s definition. The hegemonic tran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xhibits the phenomenon of the fail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mechanism. The power shifting arguments also constitute theoretical challenges of continuous failure to the Balance of...
中國於改革開放後的迅速成長,使得中國的國際角色漸漸由受援國轉變為援助國,而中國大陸在能源上的缺口,以及非傳統的援助方式,引起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援助動機的質疑。有鑑於中國對於能源需求孔急,以及對於石油價格的敏感度高,本文利用「全球中國官方資助資料庫」(AidData's Global Chinese Official Finance Dataset 2000-2014, Version 1.0)所建立的縱橫斷面資料(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data),檢驗兩個假設:第一,非洲的石油生產與中國對非援助有正面的影響;第二,石油價格與中國對非援助呈現正相關?作者以「二元勝算對數模型」(binary logit model)以及「隨機效應模型」(random-effect model)檢驗2000~2014年中國對 54 個非洲國家的援助,...
關於政治極化的討論,過去文獻從兩個取向進行分析,一是以民眾在意識型態或議題立場上的距離分布來測量,另一種則是從民眾對於政黨的情感反應來檢視。但不論是從哪一種取向來分析,政治極化對於民主政治運作的影響,都存在正反不同的論述。本文以台灣政治運作為背景,認為民眾的政治極化存在於情感上的黨性對立,而這種黨性極化恐會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實務運作產生負面評價,甚至動搖民眾的民主信念。為此,本文利用民意調查的方式,從社會認同理論出發,以社會距離的概念測量民眾的黨性極化,並檢測黨性極化是否對民主運作評價及民主信念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以社會距離測量黨性極化具備信度與效度,且多數國民黨及民進黨認同者確實存在情感上的黨性極化,尤其,國民黨認同者的極化程度明顯高於民進黨認同者。此外,民眾的黨性極化雖然會對民主政治的運作評價存在負面影響,所幸並不會動搖民眾心中的民主信念,這對台灣民主政治的運作雖是正向訊息,...
台灣新一波國土計畫相關法案於 2015 年通過,為觀察環境相關的立法決策,本研究針對國會議程設定,以提案連署網絡為對象,分析立委參與的影響因素。著眼國土計畫法案的政策特性,本文結合網絡「行動者-關係」效應,從利益、政黨、認知與網絡結構等面向提出分析與解釋。研究發現,相較於公共利益召喚,基於地方利益所整合的共識更能驅策立委集體行動。遺憾的是,在提案連署網絡中跨黨結盟並未能成形,只有黨內合作主導提案支持關係。不過,本文分析證實提案人確實擁有較周延的調適認知,委員會資深制度已能確保專業影響力,網絡中的互惠與開放結構也頗為顯著,這些都有利於驅動國土計畫法案的議程設定。以上已深化吾人對國土計畫立法決策的瞭解,可做為未來實務與研究的參考。
國際關係的權力平衡機制,本身充滿概念定義模糊與高度的理論化缺陷。國際社會的霸權起伏,彰顯權力平衡機制失靈(failure of balance of power mechanism)的獨特現象,霸權更迭的論點,更構成權力平衡機制重複失靈的理論挑戰。本文首先回顧國際關係研究對權力平衡理論的質疑,擬超越美歐國際關係理論的思維窠臼,重新認識權力平衡機制的運作動因與面貌。其次省察東亞戰國時期合縱連橫實踐,以及出現一統帝國的客觀事實,探索權力平衡機制失靈的現象。本文結論以為,國際體系存在權力平衡機制啟動失靈與權力平衡機制修正失靈;探究權力平衡失靈,可以提升吾人對於目前國際體系權力轉換的理解與認識。
Scholars have conventionally debated whether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breakdown of corporatism or its resilience. Beyond this dichotomy, this paper uncovers "consult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as a new path paved by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s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hereafter, Korea): Japan's Abe Shinzo cabinet and Korea's Park Geun-hye administration attempted to...
本文對於世代的劃分是著眼於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成年的民眾,運用薪資公平正義認知的經驗性資料來檢視世代之間對分配正義的認知。方法上本文運用交叉分類隨機效果模型(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來緩解因年齡與世代兩者高度共線關係所導致估計值失真的問題。研究發現薪資公平正義認知不但具有世代之間的差異,同時在年齡群組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其次,個人層次解釋變數的效果上,男性、有婚姻關係、高教育年限、自認為是上層社會階級、以及大陸各省市族群對自身薪資公平正義認知較高。這些傳統上屬於社會優勢族群在資源與機會的取得上具有優勢,產生的結果就直接反應在對自身薪資收入的感受。另外,薪資公平正義認知不同年齡層之間呈現出生命週期效果。20-29歲年齡層的民眾是「薪情」最不美麗的一群,30歲以後民眾才漸漸地滿意自己的薪資。相對的,...
事業廢棄物治理牽涉違法棄置不易建立危害因果關係,以及違法行為在法規適用上的爭論。本文以高雄旗山農地廢爐渣汙染爭議為個案,採取「新科學政治社會學」分析途徑,探究事業廢棄物治理所牽涉各層級政府單位與組織之間的權力運作,以及科學知識、規則與權力之間如何交織成動態且複雜的網絡。個案凸顯權力結構和資源不對等的問題,以及事業廢棄物治理的困境。居民發現高雄市旗山區圓潭池內因轉爐石級配料回填造成生物大量死亡且發出難聞氣味。環保局宣稱土壤檢測結果為沒有污染,而農委會農糧署檢測發現水質具強鹼性,且土壤重金屬超過土壤污染管制標準。政府單位對於轉爐石究竟歸誰管有不一致的說法;業者聲稱轉爐石乃煉鋼過程中的「副產品」,不適用「廢棄物清理法」。地方居民組成自救會並結盟公民團體展開一連串公民行動,包括:召開記者會、陳情抗議、環境監測與法庭訴訟,不僅形塑政策論述與科學知識生產,同時影響法規修正。...
戰後盟軍統治時期日本採用《政治資金規正法》、《公職選舉法》等推動政黨政治的發展,然其政黨政治最大特色在於自民黨的長期執政。時至90年代,日本為清新政治、打破自民黨長期執政下金權政治的窠臼,新增《政黨助成法》、《政黨法人化賦予法》等,進行政黨政治的改革。本文旨在探討上述現行法律之政黨條款運作之下出現矛盾的定義,加上政黨競爭激烈產生制度間矛盾的局面,藉由檢驗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和《政黨助成法》的政黨條款,明瞭前法主要政黨數日增、但政治獻金卻逐漸下降,而後法卻是主要政黨數減少、但政黨卻深度倚賴補助款的迥異結果。